炎炎暑期,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创新基地内,焊花飞溅、代码闪烁、引擎轰鸣,这里不仅是技术的竞技场,更是学院创新育人体系的生动实践场。通过“竞赛驱动、学科交叉、校企协同”等育人模式,学院加速培养具备创新素养和实战能力的未来工程师。
机甲擂台:“知行合一”课堂
在机械创新基地内,木鸢Birdiebot战队的队员们正为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展开暑期“总攻”。这里没有枯燥的理论推演,只有真实的问题和挑战。机械组优化底盘结构,电控组调试供弹系统,算法组迭代视觉模型,策略组推演协同战术——每一个环节都是对课堂知识的深度激活。
“从设计图纸到能打的机器人,中间隔着无数次调试的鸿沟。”一名队员感慨道。深夜的算法调试、结构件的推翻重来,不仅考验着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锤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与抗压能力。这种“以赛促学、以学致用”的模式,完美诠释了学院“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木鸢战队是学院创新育人体系的缩影。通过国家级高水平竞赛驱动,学院彻底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从需求分析到赛场验证全程主导。这种沉浸式的项目制学习,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构建能力,点燃了学生的创新引擎。
赛道砺炼:校企协同育匠才
38℃的高温下,大学生汽车科创基地内热度更高。锐狮方程式车队、龙腾巴哈车队和龙腾智能车队的引擎声与金属切割声交织,奏响暑期攻坚的交响曲。
锐狮车队运用空气动力学和动力工程知识,对赛车核心部件迭代升级;龙腾巴哈车队的队员们在焊花中坚守,用汗水诠释工匠精神;智能车实验室里,代码与算法为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冲刺。每一处细节,都是对工程实践的硬核承诺。
科创基地的精髓在于校企协同。锐狮车队与ASR赛车队深度合作,企业导师现场指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直接应用于赛道测试。“一个参数的调整,性能变化立竿见影,比任何模拟都深刻。”这种“学完就用、边做边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机器人梦之队:跨学科融合的“极限挑战”
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内,师生团队正为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展开“飞身上篮”的攻关。机械组优化投篮机构,电控组调试伺服驱动,算法组攻坚动态识别难题。一项创新成果尤为亮眼:团队将机器人图传信号接入操作手的VR眼镜,构建“辅助瞄准系统”,实现“人机一体”的精准投篮。
基地打破了传统专业壁垒,机械、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等背景的学生围绕同一目标紧密协作。机械设计需考虑电控需求,算法优化需理解机械特性,项目管理需统筹全局。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高效推进了项目,更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跨界协作能力。一支具备“三旋翼”能力的未来机器人工程师“梦之队”正加速成长。
图学先锋:传统技艺与数字前沿的碰撞
在智能设计与仿真团队的实验室里,传统图学技艺与数字化前沿激烈碰撞。备战“高教杯”的选手们化身“3D打印魔法师”,优化建模与打印工艺;轻量化设计赛道中,AI算法为产品“智能瘦身”;数字化创新赛道上,行业痛点被转化为创新方案。
从精准的手绘线条到AI驱动的设计,从二维图纸到3D打印的立体呈现,学院正推动图学教育向“智能设计”转型升级。导师与学生并肩作战,为一个优化点反复推敲至深夜,展现了“数智工匠”的严谨与创新。
机械创新基地,不仅是技术的试验场,更是未来工程师的成长摇篮。通过竞赛驱动、学科交叉、校企协同,学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养、实战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这里,焊花映照匠心,代码书写未来,赛道砺炼灵魂。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以创新为引擎,以实践为课堂,正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锻造一支支尖兵队伍。这个夏天,创新基地的热度,远比气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