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人工智能时代的养老服务”跨学会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长宁校区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老年学学会、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上海市人口学会、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等6家学会(协会)共同主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承办。

会议汇聚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养老科技企业、知名养老连锁机构、养老金融企业、社会福利机构等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业界嘉宾和师生,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养老服务的前沿趋势与实践路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领导史健勇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基础与学科优势,表示学校将持续加强跨学科协同与科技创新,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养老服务迈向更高水平。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管理处副处长杨琳、上海市老年学会会长朱建江、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会长楼巍、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李勇代表指导单位和主办单位致辞,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指出人工智能是提升养老服务能级的重要抓手,当前仍需强化标准体系、技术适配与场景协同,促进AI养老服务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会议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娟教授作开场介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叶欣梁教授主持嘉宾致辞。
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丁金宏教授主持主旨演讲第一阶段。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教授指出,中国式养老数智化发展需兼顾伦理、人文与家庭文化,实现技术“赋能”与“赋意”统一。上海市民政局娄国剑副局长介绍了上海养老科技的先行先试、系统布局与未来展望,强调推动形成温暖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王资凯研究员指出,需以技术带动养老、健康与消费模式的系统变革。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叶维弘副会长主持主旨演讲第二阶段。九如城集团董事长谈义良认为,AI将推动养老实现智能康复、数字孪生健康管理与多模态情感陪伴等创新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荆丽梅研究员指出,未来需加强数据整合与个性化照护,推动安宁疗护高质量发展。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王琦副教授分享了AI在智能运动康复与认知康复中的创新实践,强调科技可为慢病管理和功能恢复提供更精准支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银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开昌研究员认为,AI驱动养老服务需实现从“技术赋能”迈向“生态智能”的范式转型,推动养老从生存保障向生命滋养跃迁。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钟仁耀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汪伟教授评议认为,本次研讨所呈现的跨学科、跨场景探索,为AI养老的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与科研方向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参考。
圆桌论坛(一)以“政策协同与产业未来”为主题,由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赵靓会长主持,围绕政策导向、产业创新与技术落地展开深入交流。

圆桌论坛(二)以“技术赋能与场景创新”为主题,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李强教授主持,聚焦人工智能在养老中的应用实践与场景创新等展开深入交流。

本次跨学会研讨会搭建了多方协同与真诚对话、思想交锋与实践对接的重要平台,未来各主办承办单位将继续深化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实践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