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传递温暖 以志愿点亮人生

发布者:邢天艺发布时间:2023-09-22浏览次数:11


 近日,我校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2007级毕业生崔开昌接到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正式邀请,将作为上海市抗震救灾志愿者的唯一一名代表,到四川参加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青年报》、上观新闻等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位优秀志愿者的事迹。



抗震救灾,血脉相连,他任劳任怨

 崔开昌校友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而十年前,还是一名研究生的他却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2008512日是一个山崩地裂的日子,惊恐和悲痛像海浪一样淹没了这座城市。担任校研究生会主席的崔开昌在灾后第一时间和同学们响应学校党委号召,自发自愿组织了为灾区捐款活动。

 可他最希望的是能亲自去灾区服务,很快,这个机会来了。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地震灾区的实际需求,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办决定,在西部计划原有实施规模和内容的基础上,开展2008 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根据要求,招募的志愿者要到地震灾区开展为期 1 年的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协助当地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得知此项活动消息,崔开昌当即向学校团委和上海团市委报名。通过各项选拔审核后,当年7 12 日,24 岁的他就随队赶往四川都江堰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救援。“当时身边的同学都想着去,想着赶往灾区第一线为祖国、为自己的同胞做出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崔开昌回忆道。


 在那酷暑难耐的7 月,令崔开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都江堰的灾后居民安置点,许许多多的板房前挂满了红色的国旗、党旗。“虽然满目疮痍,条件很苦,但飘扬的旗帜是信念是召唤更是凝聚力,当时内心特别震撼,特别感动,也特别自豪。”崔开昌说,开赴异乡,当看到残破的山河与鲜艳的红旗党旗在风中飘扬的时候, 强烈的对比反差在脑海里久久地挥之不去。

 很快,各位西部志愿者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工作。志愿服务期间,崔开昌任都江堰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干事,参与了全市因灾职工房屋严重损坏情况调查、地震后新增受灾困难职工的调查统计建档、受灾孤儿单亲儿童调查助学、受灾困难职工子女“金秋助学”、受灾家庭妇女绒绣技能培训、香港万条手织围巾捐赠、因灾建档困难职工免费就业培训、都江堰市“奔向新希望”板房运动会等帮扶救助活动,他主动融入团队,积极奔走,收集大量资料数据,积极用所学社会保障的专业知识,参与开展灾后帮扶救助工作。


 幸福家园赈灾居民安置点是当时都江堰市灾区最大的受灾居民临时安置点之一。当崔开昌和华东师大的一位志愿者看到临时安置点里,各类的基础设施都很齐全,但是缺少看书的地方时,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他们的心头。他们一起合计,就想到创建一个爱心书屋,募捐一些图书提供给灾区居民作为精神食粮。“我们这个想法得到了团上海市委驻团都江堰市委领队的指导和支持,幸福家园临时安置点管委会为我们提供了一间一百平米左右的板房,我们把它取名家园书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发起了图书捐赠,我校团委、研究生处和管理学院组织募捐了许多图书、书架和捐款,当地的出版社也捐赠了许多图书。当时图书的规模达到了几千册”。


 “家园书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临时安置点学生和受灾居民对报刊、书籍和知识的渴望,丰富了受灾群众的精神生活。书屋还聘请了一位地震灾害失业人员为书屋管理员。临时安置点中一方小小的板房,成为许许多多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这些整齐有致的板房,这些迎风飘扬的旗帜,这方小小的书屋,让他们重新看到了人生的光亮。板房书屋也因此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解放日报》等媒体给予了报道。


 在做好本职的帮扶工作外,为帮助灾区的中小学生重拾信心,走出阴影,在上海都江堰两地团委、教育局和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的指导下,崔开昌还发起了“激扬青春,共享成长”上海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巡讲活动。

 在2008 12 月到2009 4 月期间,20名志愿者为都江堰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第一中学、第四中学等都江堰市学校的中小学生举行了20 余场关于“理想、信念、励志”的精神援助讲演活动,鼓励了中小学生的自立自强,也为灾区人民的心理重建起到了很好的疏导。

 在灾区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崔开昌在导师和研究生处的指导下,坚持志愿服务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了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系列课题的研究,在工作之余,通过对都江堰市16个乡镇街道的实地调研和大量的问卷调查,收集灾后重建的特殊保障措施的一手资料和数据,理论结合实践,完成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特殊保障措施的研究成果和硕士论文。研究成果被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专家鉴定为“优秀”等级,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和上海市对口援建提供了决策参考。


 崔开昌在志愿服务期间,尽心尽力,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都江堰市“5.12”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都江堰市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特别贡献奖、成都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期满时,鉴于他的工作表现,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还向学校发来感谢信,并为包括他在内的上海20名志愿者举行了欢送会。


志愿精神,照亮社区,他持之以恒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这句朴素的话,曾是许多西部志愿者的人生信条。对崔开昌来说亦如是。十年前,这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抱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和热情,赶赴汶川地震灾区,从事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一年的志愿服务经历,成为了志愿者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崔开昌在母校科研处科研处计划项目管理科担任负责人。这十年来,他仍然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延续志愿精神。平日,他在松江区广富林街道蔷薇居民区担任党建服务志愿者,积极参与属地化党建服务工作,为小区居民指导垃圾分类,参与文明城区创建。


 “有一位同事去广富林街道的时候看到了我的宣传海报,还拍了照片发给我。这是当时有一个最美党员的评选,街道就让我去试试,然后没想到评选上了。于是,拍了照片放在了街道的宣传栏里。”崔开昌笑着谈及。

 “年轻的时候参加志愿活动靠的是满腔热血,而现在,我想将这样的志愿精神持续下去。”志愿者服务工作固然会牺牲很多业余时间,崔开昌却认为非常值得,因为可以在服务中让自身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于是,他信念坚定,始终持之以恒。

 “此次,作为上海市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的代表,参加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内心无比激动,多次回想起 10 年前的诸多场景,这是对我们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的鼓励、这是对我们抗震救灾志愿者的鼓励,我们将继续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崔开昌如是说。

 为参加纪念大会,先期抵达成都后的崔开昌看望了一位原服务单位已经退休的老领导,听她介绍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取得显著的成绩后,他心理感到无比的宽慰和高兴,从悲伤中走出来的都江堰人,抹去眼泪,众志成城,在一片废墟中重新建起了美好家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由衷地为灾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感到骄傲。